唐代军队虽少,却战绩辉煌,多角度分析唐军强大战力成因

唐代军队虽少,却战绩辉煌,多角度分析唐军强大战力成因

在唐朝初年,唐朝中央政府继承了隋朝以来的府兵制。唐朝将分到了土地的百姓们登记在册,每年更新,把不同农户家庭的生产能力状况依据贫富差距分九等,除了最低的三个等级之外,中等和上等农户家庭的男子需要在18岁到55岁之间服兵役。所谓唐代府兵制就是“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战略制度,凡是要开始战争,农户自备干粮和饮水,甚至武器也得自己从家携带,和平稳定、无仗可打的时候,这些农民兵又下地当起了庄稼汉,等到农闲的季节,练兵排阵格挡刺杀的基础军事训练成为常态化科目。大唐王朝也正是在这种开放性的“斯巴达式”魔鬼军事训练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横扫亚欧大陆的训练有素的农民军队铸造起了大唐的强大繁荣的盛世。

直接控制:唐政府强大的兵力动员能力

古代我国的政治生活常态是“皇权不下乡”,多数时候,古代封建王朝实际上对县以下的农村是无法直接派官员掌控的,需要经过地方上的地主们合作才能加强统治。而在唐朝建立之初,朝廷却能掌握全国大部分家庭的人员构成和家族产业情况,把招募令直接发到适合服兵役的男人手里,这绝对是世界顶尖的政府动员能力。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到近代才可以做到。

府兵的人数规模,在初唐时期也十分恐怖,初唐不到3800万的人口,在册府兵数量却现已到了75万,占据了总人口数目的2%,尽管许多府兵都是轮流派遣,无法全员派往战场,但要考虑到当时的府兵实际并不是唐朝武装力量的核心,还有数量庞大的募兵存在。仅仅唐朝军人的数量就超越了当时众多周边少数民族的全部人口。所以说唐初军事的强大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比拟的。

(唐军与西域外族的战斗场面)

枝干同强:装备配置一视同仁、军政权力下放地方

除了开放的军队建制,大唐中央政府更是舍得花钱,狠砸军费给养,后勤保障上。上到首都神策军的明光铠甲和唐式横刀,下至藩镇节度使训练的军队士兵,大唐朝廷始终保持一视同仁,“首都”有什么,“边疆”也照样全套操作,后勤给养保障一条龙服务。为了持续开展大唐对外扩张的核心战略,唐朝皇帝陛下更是将遥远边疆的军事财政大权几乎完全下放到了各个节度使的手中,以至于在唐朝后期形成了“外强中干”的国家特点,完全区别于宋朝“强干弱枝”的开放式政治战略布局,也正是因为大唐历代皇帝的野心和自信,大唐王朝才能在两百余年征战扩张的道路上名扬海内外。

(唐军精良的武器装备)

军户制度:地位崇高、战场拼杀效死力

大唐王朝甚至还建立了父死子承的世袭军户制度,普通军人从军戍守边防,军户全家均可免除徭役天地等赋税,这种变相提升军人社会地位的继承军户制度,让唐朝百姓甚至达到了人人都想挤破脑袋想办法参军的狂热状态。在唐朝初期,政府为了鼓励士兵们在西域战场上奋勇争先,所以建立了极其完善的后勤和伤亡抚恤等法律制度,有了官方法律作为保障,将士们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自然全心全力的为国家浴血杀敌。

也正是因为唐代的军队法律制度严明,晋升渠道透明开放,所以士兵们只要足够努力拼杀,自己的功勋一定会得到应有的赏赐。对于突出军事贡献士兵,皇帝还特意为他们赏了军功封号,其他较低的等级以“转”来计算。士兵们由于法律制度有保障,又有社会地位和荣华富贵,所以大家自然而然的都愿意参加大唐军队。

(描绘唐代士兵的壁画)

除了对有特大军功的士兵们有法律制度保障之外,对于那些战死沙场和因伤致残的人士也都有着一定的生活补贴制度。“ 凡征镇勋未授身亡者,其勋以转加授,其余泛勋而未授身亡者,不在此叙限。”对于战死沙场和伤残士兵的补贴抚恤制度,也是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给战死沙场的士兵予以体面埋葬,给予其家属补贴金,对于伤残士兵,优先授予肥沃的田地,对于因为战争而不幸失踪,下落不明的士兵,政府给予其亲属土地。唐朝统治者深知基层作战力量是保证战争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军队建设的诸多方面有着十分明确的计划,也正是因为这些法律制度,统治者才会取得普通百姓的信任,让士兵们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为国拼杀,这些政策制度是唐朝两百多年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崇尚武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抛开大唐王朝中央核心层次的这种对外拓展的战略不谈,唐代民间更是侠义成风、崇尚武力,就连我们无人不知,鼎鼎大名的诗仙李白也是忠实的剑术爱好者。管中窥豹,由此可见唐代民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浓厚尚武的社会风潮。从历史渊源上来讲,唐代尚武的社会风气承袭自五代魏晋南北朝,这是民族文化大融合大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在“五胡乱华”等历史进程的激烈冲撞中,充满着侠义豪放英雄气概的异域文化注入传统的中华文化体系之中,起到了一种“强心针”和“粘合剂”的功用。而唐代开明包容的对外民族政策,更促使西域文化对传统儒家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随着唐代大一统帝国的稳固和扩张,西域胡人将大量涌入内陆地区。孔子学说认为完美的人格准则是“中行”,而唐代百姓实践却是“狂狷”。因此,王维的“使气公卿座,论心游侠场”成为他们普遍遵循的人生守则。王维的思想虽与儒家学说相去甚远,可是却为唐代百姓的尚武精神做了继承和发扬。

每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象征,唐朝民众的这种尚武侠义之风只有在唐代民族融合,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的沃土之中才能孕育出来。唐朝统治者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以及唐代文人墨客,知识分子团体积极入世,对功成名就的渴望则强烈刺激了尚武侠义风气的扩展。而唐代人开放、有激情、乐天派、豪爽直率的性格特征以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自我认同感,则是唐朝尚武侠义之风的社会文化底蕴。而唐代的尚武风气则在许多边塞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等。推崇武力也带动了游侠之风的兴起。侠,是诸子百家先秦时期士的一种侠义精神的体现,是“言必信,行必果”的担当,是“重然诺,轻生死”的责任感,重视实现个体生命的自我价值,有很强的人格特点。到了唐朝,侠义成为一股巨大的社会思想浪潮,一方面,它同推崇武力、建立功勋的自我人生理想相结合,另一方面则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藐视大众社会秩序和古代礼法传统,这是一种开放的自我价值观。唐代诗人知识分子阶级大多数具有一股豪放直率之气,诗仙李白就是最好的例子。有史书记载:“(白)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尤其崇尚侠客精神,以侠客郭隗自命”。他重承诺讲义气,乐善好施,这些都是侠客精神的具体表现。

(李白醉酒舞剑图)

结语:

唐朝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名扬海内外,许多国家至今仍称中国人为唐人。而能孕育出战力强大的唐军则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均田制的经济基础与府兵制配合,寓兵于农,全民皆兵;政府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又保障了充足的兵员储备;正是由于经济富庶,兵员相对较少,唐代政府才有能力对边军、内地卫戍军给予先进的装备武装;此外唐代军户制度赋予军人较高的社会地位,激发出军人以死报国的勇气和热血;全民尚武的社会风气更是在军队中凸显的淋漓尽致。

在以上种种原因的作用下,唐军得以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胜,多次以少胜多。但唐军的数量少也是具有相对性的,在庞大人口基数与辽阔疆域背景下,数十万的唐军确实显得少,可如果与周边敌国相比,唐军无论在装备质量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无疑都是占据绝对优势的,这也是唐军战绩辉煌的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吕思勉《中国通史》

2:司马光《资治通鉴》

3:欧阳修《新唐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相关推荐

榻榻米装修价格一般得多少钱
365bet手机娱乐

榻榻米装修价格一般得多少钱

📅 10-14 👁️ 2007
【京东优评】热卖商品
365bet365网址

【京东优评】热卖商品

📅 08-18 👁️ 9132
盘点95花「古装美人」TOP 10!赵露思杨超越并列第7,第1名是TA